如果要你把名字一笔勾销,你可能说不出来。若要你顺口说一句,那估计最多也就说一句了。如今我们所理解的走就是离开,也就是逃,为什么走可以算是一种计谋?
事实上,把走说成逃亡,是对这个计谋的误解。去是为了摆脱困境,而不消积逃避。这可以理解为有目标的逃走,而不是瞎跑。因此逃亡也是一个计谋。
走为上计的开始
春秋战国时期,晋国诸子争权夺利,骊姬想要自己的儿子为嗣君,便陷害其他公子。重耳听闻消息避祸而出,在外流亡十九年。但他的出逃并非单纯的逃避,重耳在外边期间一直积极与诸侯国联络,为自己争取支持。前秦末春,在秦穆公的支持下,回晋杀晋怀公而立。由此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。晋文公的走为上计被许多人学习。
三国末年荆州刘表二子争位,刘表喜欢后妻所生少子刘琮,不喜长子刘琦。刘琦每次请求诸葛亮指点出路,诸葛亮只说了一句话:“君不见君也要来,重耳在外而安乎?”刘琦遂出为江夏太守。
并不是所有的走都是对的
但是,并非所有困境都可以采取一种走到尽头的方法。《九子夺嫡》末年的康熙,京城的政治局势十分险恶,皇太子胤胤、皇长子胤胤、皇三胤、皇八子胤等人都因夺嫡而被康熙处置。就在此时,西藏青海发生叛乱,需要皇子前去统军,皇十四子胤禩主动要求出京统军。他想暂时避开诸子争雄的恶斗,在前线立下军功,到时候回京后再立下不世功勋。
但是他离开后,康熙[文]的身体状况急速恶化[章],皇四子胤禛便命他[来]代天子主持祭祀大典[自],又经常出入卧房接[历]驾。
康熙虽然脱离了京师的政治漩涡,但由于实在走得太远,基本上成了一个争位的局外人。以致康熙突然驾崩,胤禛根本来不及反应,因而在夺位大战中大败。
走的方式和时机也很[史]重要,它直接决定了[大]走的效果和下场。南[全]陈“太建北伐”,向[网]北周徐州发起了十万[文]大军的进攻,陈军在[章]坚城之下屡战不克。[来]北调重兵前来援救,[自]陈军大将萧摩诃认为[历]师已疲惫不堪,不能[史]再战,劝降吴明彻。[大]但是吴明彻担心撤军[全]会招致陈宣帝的责备[网],因此迟迟没有下决[文]心。
之后,北周援军切断了陈军的退路,吴明彻实在打不下徐州,这才匆忙撤退。不过,时机已失,陈军突破重重围攻,最后一败涂地,连吴明彻也成为俘虏。
合理运用走才是上计
传说《三十六计》的创作者是南朝宋·檀道济,檀道济是一位精通兵法的高手,他对走为上计的运用,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。
刘宋元嘉八年大军北[章]伐,宋军败于金兵之[来]手,檀道济被授命于[自]山东。此时宋军粮草[历]已告短缺,而前方北[史]魏军队士气高涨,按[大]常理说,他们绝不能[全]直接进攻,而是应该[网]迅速撤退。
但是檀道济并不在意[文],命令部队连夜作战[章]二十余日,前后十余[来]次,将北魏军队暂时[自]击退。正当刘宋国内[历]一片欢呼,等待着檀[史]道济更大的胜利时,[大]檀道济却突然弃黄河[全]北岸而不顾,全师撤[网]回境内。
本来檀道济很明白自[文]己不能久战,所以主[章]动出击,就是制造假[来]象麻痹魏军,争取时[自]间和空间撤退。等到[历]魏军明白过来,再追[史]也来不及了。
看得出,走为上计,是以适当的离开,达到自保和扭转不利局面的目的,而不是一味地消极逃避,运用得当,能否极泰来,用不好只能贻笑大方。
历史大全历史百科